当前位置:首页 > 百科 > 太阳的结局正在1.2万光年外上演,科学家:我们看到了地球的未来

太阳的结局正在1.2万光年外上演,科学家:我们看到了地球的未来

2024-11-17 16:25:41 [热点] 来源:东风谷梓豪网

宇宙中的太阳那些恒星并不会永恒地闪耀,太阳当然也不例外 ,结地球在大约50亿年之后,局正家们太阳核心反应区的年外“燃料”就会消耗殆尽,到那个时候,上演太阳会演化成一颗庞大的科学红巨星 ,在此之后 ,太阳这颗红巨星将会不断地失去其外层的结地球物质 ,这些物质会逐渐演化成一片壮观的局正家们行星状星云,而其残留的年外致密核心则会演化成一颗白矮星 。根据科学家的上演估算 ,当太阳演化成红巨星的科学时候,它的太阳半径将暴涨到现在的200多倍,其表面甚至会扩张地球的结地球公转轨道 ,而这也就意味着一个暗淡的局正家们未来:届时地球 、以及比地球更接近太阳的金星和水星 ,都将被这颗红巨星吞噬 。可能有人会认为  ,这种说法应该只是随便猜测的 ,毕竟50亿年后会发生什么,现在的我们谁也不知道,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。要知道可观测宇宙中存在着多得难以计数的恒星 ,在这个超大的“恒星博物馆”中 ,“陈列”着各式各样的恒星在不同的演化阶段的样子 ,只要我们观察的范围足够大 、观察的样本足够多 ,就能够从中找到像太阳这种恒星的结局。根据一项发表在《自然》杂志上的新研究  ,太阳的结局,正在1.2万光年外上演 ,科学家表示 ,在这项研究中,我们看到了地球的未来。此项研究来自麻省理工学院的一个研究团队 ,该团队致力于利用帕洛玛天文台的光学巡天望远镜 ,探测天空中快速变亮或变暗的天体 ,在研究工作中,研究人员发现在天鹰座方向 ,距离地球大约1.2万光年的位置上,有一颗恒星的亮度在可见光波段出现了突然增强的迹象。这颗恒星被命名为“ZTF SLRN-2020”,它是一颗红巨星,其质量范围在太阳的0.8倍至1.5倍之间 ,也就是说,在很久很久之前 ,这颗恒星是一颗与太阳类似的恒星 ,只不过现在的它已经步入了“老年期”,正在上演太阳在50亿年后的结局。刚开始的时候,研究人员认为“ZTF SLRN-2020”的突然变亮应该是一种被称为“红新星”的现象,所谓“红新星”是一种恒星爆发现象,通常被认为是由两颗恒星合并而引发的,但这一假设后来被否定了。因为在进一步的研究中,研究人员发现“ZTF SLRN-2020”此次爆发的亮度峰值只增加了大约100倍,这远低于双星合并时的亮度变化,而基于红外线的观测结果表明 ,早在发现这颗恒星的可见光亮度上升前的9个月,它在红外波段就开始逐渐变亮 ,而在可见光消退之后 ,其红外线亮度仍然长时间地维持在高于正常值的范围,以至于直到现在仍然比其正常值更亮。除此之外  ,来自凯克天文台的光谱分析结果也表明  ,在这颗恒星的爆发区域中释放出了大量的重元素(指比氢和氦更重的元素),而不是恒星合并时所应该产生的超热的氢和氦。在结合了所有的线索之外,科学家得出的结论是 ,“ZTF SLRN-2020”此次爆发的原因 ,其实是它吞噬了一颗原本在围绕着它公转的行星,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描述为:“ZTF SLRN-2020”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膨胀,其表面与这颗最终被吞噬掉的行星越来越近,在高温的炙烤下,行星的物质不断蒸发 ,与此同时,行星的引力又将一部分恒星表面的物质“撕”下来 ,这些被蒸发的物质以及恒星表面被“撕”下来的物质会被恒星风向外驱离,进而在恒星附近形成了一种尘埃云,而“ZTF SLRN-2020”持久的红外亮度,就是尘埃云在冷却过程中释放出来的。至于“ZTF SLRN-2020”在可见光波段爆发,则是因为随着“ZTF SLRN-2020”的持续膨胀 ,行星开始与恒星最外层的物质发生接触并与其发生摩擦,这将使行星的公转速度不断降低 ,其运行轨道高度也会不断下降 ,随着时间的推移 ,行星的高度也越来越低 ,当达到一定程度时,它就会一头坠入恒星之中,进而在恒星表面引发了强烈的耀斑  ,并在短时间内释放出了大量的可见光  。科学家指出 ,这是我们首次完整地观测到一颗“垂死”的恒星吞噬行星的过程。可以想象的是 ,在50亿年后  ,太阳也将迎来自己的结局,而到了那个时候  ,地球也将像这样被吞噬,正是因为如此,科学家才会说 ,我们看到了地球的未来  。当然了,这只是基于自然演化的结果  ,并没有考虑人类的干预 ,或许我们可以乐观地认为 ,如果在50亿年后地球上仍然有人类,那届时人类的科技水平就应该比现在的我们先进得多,以他们的能力 ,应该可以轻松应对来自太阳的威胁。参考资料:An infrared transient from a star engulfing a planet, Nature volume 617, pages 55–60 (2023),

doi.org/10.1038/s41586-023-05842-x

(责任编辑:热点)

推荐文章